今年的中秋节赶上国庆长假配资软件,于是早在国庆假期伊始,相信就有不少人收到了来自友人的“双节”祝福,提前庆祝了中秋佳节。作为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,其演变历史与帝王宫廷关系匪浅。
《周礼・春官》记载,周代已有“中秋夜迎寒”“秋分夕月”的祭祀仪式,帝王需在秋分时节以仪式沟通天地,祈求国泰民安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“中秋”并非今日八月十五之中秋,而是秋季的“中间”,也就是仲秋之月的中旬——大致为农历八月初十至二十之间,所谓“中秋夜迎寒”,指的是在这天地之气转换的时节,通过祭祀仪式告知“寒神”已做好应对寒气的准备。
“秋分夕月”的祭祀对象则是“月神”——“以秋分夕月于西郊”,仪式由周天子或朝廷指定的“大宗伯”主持。拥有“阴晴圆缺”形态的月,被视为是掌管轮回与丰歉的神,拜月、祭月也因此成了中秋节俗的核心内容。
因为祭祀“寒神”与“月神”仪式的时间较为接近,最终成为我们今日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来源。在《故宫生活志》一书中,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记述了《宫里如何过中秋》,从宫中的角度,解析了中秋佳节的诸多习俗与过往。比如溥仪的弟弟溥杰在《清宫习俗见闻录》中回忆宫中供月的场景:“中秋夜,宫中会在月亮东升的时候,于养心殿院内朝东摆放一架木屏风,屏风前设两张八仙桌,两侧挂鸡冠花、毛豆枝、鲜藕等时令草木,桌上供一块七八斤重的大月饼,上有‘广寒宫前玉兔捣药’图案,还有糕点、水果、香炉、红烛等祭祀用品。”
忆及书评君儿时的供月场景,在庭院或者阳台摆放的水果多以沙果、长把梨、橘子、蜜瓜等家庭常备水果为主,因家乡地处西北,与内地人家最大的不同是月饼。儿时的月饼并无馅料,也非烤制,而是用面粉、红曲、香豆、姜黄等蒸制,按照蒸制锅具的不同,小的有二三十厘米,大的则有六七十厘米,甚至更大。因为在制作过程中,往往覆一层薄面饼,涂抹一层清油,覆一层以红曲(或香豆、姜黄)染色的面饼,再重复覆一层薄面饼,涂抹一层清油……多次以后卷起,再用擀面杖擀开,面皮或红,或绿,或黄,或白,或彩色。蒸制好的月饼在供月以后,端入屋中切开与家人分食,每一块月饼层层分明,如同彩虹一般数种颜色交织,吃起来甜蜜、松软。与平时购买的烤制或者酥皮月饼实在不同。
以下内容节选自《故宫生活志》,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。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。(导语撰文:何安安)
原文作者丨周乾
《故宫生活志》
作者:周乾
版本:人民文学出版社
2025年6月
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,盛于宋朝,至明清时已成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在皇宫里,过中秋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,内务府会安排各类活动,为皇室成员奉上一场丰盛的民俗盛宴,这些礼俗活动很多是从民间演化而来,但比民间复杂得多,也隆重得多。
先秦时期的皇家祭典
将“秋”与“月”联系起来
“中秋”的说法,源于《礼记·月令》篇的“仲秋”二字,但当时还没有将中秋作为一种节庆记载,也没有秋与月的渊源。直接将“秋”与月亮联系起来的,是先秦时期的皇家祭典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记载:“古者,先王既有天下,又崇立上帝、明神而敬事之,于是乎有朝日、夕月以教民事君。”韦昭注曰:“礼,天子搢大圭、执镇圭,缫藉五采五就,以春分朝日,秋分夕月,拜日於东门之外,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。”说明自西周时起,王室已有祭祀日月的典仪,至少在三国时期,已有秋日于西郊祭月的传统。
此后历朝历代多有秋分祭月的皇家典仪。到明清时期,“祭月”成为皇帝在中秋前后最重要的活动之一。《帝京岁时纪胜》载:“西郊夕月,乃国家明禋之大典也。”
明嘉靖九年(1530),嘉靖帝在阜成门外建造月坛,时名“夕月坛”。《春明梦余录》载:“夕月坛,在阜成门外,缭以垣墙。嘉靖九年建,东向,为制一成。秋分之日,祭夜明之神,神东向。”皇帝每三年去月坛祭一次月,其余年份则由武官代行。
皇帝祭月有专门的服饰,《清礼器图式》记载,夕月祭月时,皇帝夏朝服用月白,佩戴绿松石朝珠,朝带用白玉,“每具衔东珠五”。《清史稿》记载,皇帝秋分祭月时,于酉刻从宫中出发,祭祀时要行跪拜礼、进献礼等。
月白色祭月坛朝服。《故宫生活志》插图
受“秋分祭月”影响,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,都有中秋“祭月”的习俗。《京都风俗志》记载了明清时期京中百姓祭月的场景:“至望日(月圆日),于月下设鲜果、月饼、鸡冠花、黄豆枝等物。”因为古人认为女性属阴,与月亮属性相同,所以一般是家中女性拈香先拜,男性后拜。待全家拜完,一家老小齐聚庭院中,饮酒赏月,喝“团圆酒”。
皇家的祭月仪式更加隆重。溥仪的弟弟溥杰在《清宫习俗见闻录》中回忆宫中供月的场景:中秋夜,宫中会在月亮东升的时候,于养心殿院内朝东摆放一架木屏风,屏风前设两张八仙桌,两侧挂鸡冠花、毛豆枝、鲜藕等时令草木,桌上供一块七八斤重的大月饼,上有“广寒宫前玉兔捣药”图案,还有糕点、水果、香炉、红烛等祭祀用品。祭月仪式由赞礼官引导,先由南府太监念祭月表文,那腔调怪模怪样,“像京剧念白”。念完祭文,溥仪会派总管太监替他烧香行礼,接下来还要焚表,行跪拜礼。拜仪结束,会有太监把供桌上的大月饼按人数切块,每人象征性地吃上一口,寓意吃“团圆饼”。
清人画《弘历观月图轴》。《故宫生活志》插图
大人祭祀月神,小孩祭祀兔儿爷
中秋月夜,大人祭祀月神,小孩则祭祀兔儿爷。古人认为,兔儿爷是天宫中捣药的玉兔,是治病救人的兔神。相应地,祭拜兔神,便能祛病保平安。宫里也有祭祀兔儿爷的习俗。《清稗类钞》载:“中秋日,京师以泥塑兔神……禁中亦然。”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就有清代兔儿爷泥塑,有尊泥塑是从民间市场采办的,人形兔耳,身着红色官袍,正襟危坐于莲花宝座之上,很有民间工艺品质朴生动的特色。
故宫藏兔儿爷泥塑。《故宫生活志》插图
祭月之后,皇家也会如民间百姓一样阖家赏月,共庆团圆。乾隆帝写了大量的中秋赏月诗,如:“崖巅升玉魄,流彩座中移”,“只道姮娥太懒生,却欣今夜倍晶明”,“但是中秋月,那无即景诗”等。
不过,皇家赏月讲究节庆吉利,对不吉之语尤其避忌。查继佐在《罪惟录》中记载了这样一桩事:明太祖朱元璋曾与皇太子朱标、皇太孙朱允炆一起中秋赏月。席间,朱标作诗“虽然未得团圆相,也有清光遍九州”;朱允炆作诗“影落江湖里,蛟龙不敢吞”。朱元璋一听,认为要么中秋不团圆,要么月影落在水中,终究是一场空,甚感不悦。褚人获的《坚瓠集》中还写了另一件事:明成祖朱棣在某年的中秋赏月宴上,看到月亮被乌云遮住,大为扫兴。解缙给皇帝讲解月宫传说,“帝阍悠悠叫无路,吾欲斩蜍蛙,磔冥兔”,朱棣听得饶有兴致,停杯以待。不久月亮破云而出,朱棣大喜,盛赞解缙。
故宫藏象牙雕《月曼清游图》之“琼台玩月”。《故宫生活志》插图
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绘有《雍正十二月行乐图》十二幅。其中“八月赏月”描绘的是雍正帝在圆明园与众亲友一同赏月的情景。画面中,天上的大雁排成人字形南飞,寓意中秋时节,天气已转凉。一座三层的阁楼旁边,圆月在水中呈现倒影。阁楼前的露台上,雍正帝一行坐在案前赏月,其乐融融。《弘历观月图轴》则描绘了乾隆帝中秋赏月的情景。月夜里,湖塘边,老树下,身着汉装的乾隆帝凭栏而坐,欣赏着中秋满月,身后两名小童一持扇而立,一端茶侍候。
慈禧太后在西逃的路上也不忘赏月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。《宫女谈往录》中描述了慈禧太后西行至忻州时于中秋夜赏月的细节:“只见老太后坐在廊子里赏月,披着一件外衣,靠在椅子上,椅子前摆一个兀凳,两脚平伸在兀凳上,上面搭一件毛毯,两旁茶几上放着水果、月饼之类的东西。”
中秋“节日限定”?
花样繁多的宫廷月饼
“月饼”一词较早见于南宋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,但书中并未提到月饼属于中秋的“节日限定”。及至明代,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。明人田汝成在《熙朝乐事》中写道:“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遗,取团圆之义。”据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,京中月饼以前门致美斋为第一,“他处不足食也”。
《雍正十二月行乐图》之“八月赏月”。《故宫生活志》插图
清宫里自有皇家御制的月饼,交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。宫廷月饼的种类很多,有用香油和面制成的香酥皮月饼,有用精炼的奶油和面制成的“奶子敖尔布哈月饼”,还有猪油和面的月饼。月饼馅也有各种口味,不仅有传统的糖馅、果馅、澄沙馅、枣馅,也有芝麻椒盐的甜咸口味。
宫里的月饼都是成套的,所用木模有大小八种规格,供桌上的月饼由小至大摆成塔形,顶尖月饼直径两寸(约6.6厘米),最底部的大月饼直径两尺(约70厘米),皆用梨木月饼模子印制,纹饰图案各异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“月宫玉兔”图案的月饼模子,制作十分精美,上有广寒宫、桂树、捣药的玉兔,周围一圈还刻着寓意平安吉祥的佛教八宝纹饰。
故宫博物院藏“月宫玉兔”月饼模子。《故宫生活志》插图
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《清宫膳食档案》记载,中秋节前后几日,内务府造办处都在忙着造办月饼。宫中也有不用木模制作的月饼,这样的月饼会打上颜色鲜艳的印记以示区分。比如档案中记载了一种不用木模的月饼,酥松多层,咬一口就会掉下小片油酥,轻拍一下,酥皮便会如雪白的鹅毛一样簌簌飞落。慈禧太后很喜欢这种月饼,特为其赐名“翻毛”。
中秋节当日,皇帝一大早就要给太后送月饼,当天的早膳和晚膳餐桌上也都会出现月饼。据《哨鹿节次超常膳底档》记载,乾隆帝的餐桌上就有自来红、俗称“奶饼子”的奶子敖尔布哈月饼。皇帝还会把宫中做好的月饼当作节礼赏赐给重要的内阁辅臣、大学士等,在明清故宫廷档案中都可见到相关记载。
《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》中的清音阁。《故宫生活志》插图
清代宫廷中,月饼不仅在中秋吃,还有存放到除夕吃的习惯。中秋节祭月后,会将十斤大月饼用红绸包起,依例放到阴凉处风干、收贮,因烤、烙制的月饼油量大、水分少,便于存放,可以直到除夕晚上再吃,取团圆之意。
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。 原文作者:周乾;摘编:何也;编辑:李永博;导语校对:刘军。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 权不得转载,欢迎转发至朋友圈。
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!
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配资软件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